读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分类:美文转载
2017-04-27 09:05 阅读(?)评论(0)

春风十里恰好有你

读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承德群众报记者    张艳梅

“蹉跎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中华文明对读书的推崇,已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绵延了千年。从河洛图书到子曰诗云,时代变迁,中国人的阅读史就是一部不断“寻找”的过程,从“读不读”到“读什么”再到“怎么读”。期间,有无数人执着地迷恋着书香。

1995 4 23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确立了第一个“世界读书日”,20多年来,“世界读书日”提出的“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理念,被传播得越来越广。在这个与文字有着深刻渊源的日子,你是否让手指拂过纸张的纹理,静心感受与作者的交流,这一刻,你的世界里只剩下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当《中国诗词大会》 上18 岁的才女武亦姝红遍大江南北时,你在羡慕“谁家有女初长成”的同时,是否会感叹:这就是阅读的魅力。而这一点,毋庸置疑。

孩提时代,我们就要背古诗、背课文,虽有不情愿之时,但这些都是强化式的阅读。时至今日,这种模式依然在课堂内外延续,并且并没有不好之处。

43 岁的魔男是个文字工作者,从小家境贫寒,但有一点是同龄小伙伴不能企及的。“外出的父亲总会给我带回各种报纸和书,有的书都是有头没尾的。”不过这丝毫不影响魔男的阅读,“有一次丢手绢表演节目, 我给大家讲了《老人与海》的片段,老师都惊讶于闭塞的环境下我有那样的阅读。”

在魔男的成长中,各种图书是必需品,当然这笔财富的累积得益于眼界开阔的父亲。“父亲常说,没条件让我行万里路,可是读万卷书却是可以的。”即使是手中只有几十块钱,父亲也毫不吝啬为魔男购买各种书籍,文学、小说、传记、武侠,无所不有。

从一个理科男到文字工作者,魔男似乎没有跨越门槛之说:“阅读成就了我的职业,而且是喜欢的职业。”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歌德曾回答:“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却又太难回答了。因为,人人心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答案。不过到可以套用这样的解释——当记者问世界伟大的登山家、攀登喜马拉雅山的先驱乔治·马洛里,“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时,马洛里斩钉截铁地回答:“因为山在那里!”这句话从此成为登山界的至理名言。倘若以这样的英雄之心来类比,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书在那里!”

读书成就一个更好的你

一些人每每谈及读书,喜欢拿经典作品说事, 《红楼梦》 怎样怎样, 《战争与和平》 如何如何?其实,真正的阅读远不在此。因为知识与书籍不再划等号,读经典与阅读也是两个概念。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陈然,对此感触更深。“对于国内外经典,学生不一定全懂,可以要求他们看,但粗读或者有针对性地读更好。”如今,中小学都有阅读课,学生们普遍是“轻阅读”状态——短篇幅的随笔、杂文更受喜爱,从名家到普通人,“总有一篇打动你,给你醍醐灌顶般的感悟或动力。”

20 岁的王超宇如今是北大的一名大二学生。他在博客中写到:一篇文章改变了我的命运,你信吗?

高三的他学习不在状态,似乎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但有一天,他到书店买书,随意拿起了一本《读者》,其中有一篇文章《你凭什么上北大》 ——“你只是懦弱!你不敢尝试!你不敢向考第一名的孩子一样去努力,因为你怕你努力了也比不上她……”

老师的话让文中的女孩从全班倒数第一名进步为年级第十二名,又一跃成为全校第一名,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历史课本居然背到5 遍,期间的艰辛与坚韧可想而知……而且她惟一的目标就是上北大。

第二天,王超宇将自己目标大学的小红旗插在了教室后面那幅全国知名院校分布图的“北京大学”。

人们通常说,读书可以获取知识、可以找到方法、可以成就伟大,这些功效都是读书带来的不假,但是如果去除这些,读书仍然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你不是一个人在读书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或喜好,英国作家毛姆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为乐趣而读书》。

大家或许还记得前段时间传遍承德人微信圈的《致19 路公交车上的女孩》,其中有“你也不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埋头玩手机,你的背包里永远有一本书……你看书的速度应该很快,因为过几天我就会看见你拿出新的书,你看的书并不是流行快销的读物……”

段子手的娱乐虽然只为博眼球,先不论是否这是个真实的存在,但如此一个爱读书的女孩怎能不吸引目光。

在很多人的回忆中,大学时代的图书馆都是一个故事性十足的地方。

酷爱宋词的网友“小李飞刀”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纸张泛黄的《宋词精选》,“书中有许多不出名词人的作品,并且解释得非常好。”本来决定去书店买一本收藏,但几经寻找都空手而归。“当时学校图书馆规定:损坏或丢失一本书按五倍赔偿。后来我说书丢了,五倍赔偿‘留下’了这本书。”“小李飞刀”说自己有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之嫌。不过,这做法足以说明书对他的诱惑。

这经历就像有些人,常常一趟又一趟往胡同、旮旯里钻,就为在心心念念的书店里淘换新书、好书,闻闻书香,摸一摸书的质感。捧起一本心仪的书,似乎每一页都有温度,精神和心理上是一种充实的富足感。

近几年,阅读,不再只是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才出现的关键词;崇尚阅读,关注阅读,也不再只是出版行业内的自娱自乐。有调查显示,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84 本,中国人的阅读量正在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重回我们的视野,各种电子书下载量屡创新高……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白岩松在《白说》 中这样写到:“读书久了你总会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其实,“信”就是生活的勇气,生活的信心,生活的信念。人是需要有信仰,有敬畏心的。读书会让人知道世界的深奥,会让人明白自己的无知与渺小,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读书——如此方便简单的自醒方式为什么不去追求和推崇呢?

在书店,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这样的问话:“你看得懂吗? 找你能看懂的买。”听到此,被拒绝的孩子总会有淡淡的忧伤。

反问一下:既然有阅读的欲望,爱上读书,为什么要阻拦呢?更何况我们不是要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吗?“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来自于日积月累的沉淀。

必须看到,我们和许多国家国民相比,书还是读的太少了。在一些读书率高的国家,车站里、地铁上、广场、餐厅和商店里,随处可见捧着书本阅读的人,那种发自内心对阅读的热爱就好像意大利人爱咖啡、古巴人爱雪茄一样流于自然。

有人说,最好的生活状态是“兜中有钱,手中有书,杯里有酒”,而居于中间的“手中有书”似乎是最好实现的目标。

如果你并非资金充裕,仅仅是一台智能手机和微信朋友圈,也能让你在上下班的地铁和公交上不再空虚。电子产品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阅读的方式,也在悄悄地改变了我们阅读的动机。人们阅读的目的也因时代而异,但阅读终归是阅读,是集聚着人们思想和想象的思维活动。

2006 年,我国提出了“全民阅读”的理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持续致力于打造全民阅读的国家品牌,创立了“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电视晚会、全国“书香之家”等活动。除此以外,各地还分别在全年不同时期广泛开展阅读活动。

“时间是唯一的投入,幸福是唯一的产出。”这句话放到读书上同样适用。可是,读书终归还是个人的事儿。忙和累都不是理由,因为走心的阅读何时开始都不晚。苏辙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读书,会遇到更好的自己;读书,也会发现另一个自己。那就让我们也来做精神的贵族吧:一张木桌,一杯茶,一本书。如此简单,却那么惬意。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